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6章做个虚体面 (第1/2页)
第26章 做个虚体面 那云娘只道是外边没人认得他,只管露出⾝子来呆呆的看,那知那人早已看得分明,⾼叫一声:“大娘,你么怎在这里?” 这一声叫,险不把云娘惊回旅梦愁江上,疑在故园明月中。云娘回头一看,唬了一惊,是不别人,乃是他二娘乔倩女。 从南宮吉死后,回了院里,又嫁了赵二官人,不⾜二年。这遭被掳⼊营,他做了夫人。云娘不敢上这官船,只到前舱,二人相望流泪。云娘说不见了慧哥,要上东京找寻,乔倩女说城破被掳,如今要带上燕京去了,不料这里又得相逢。 见看云娘⾐衫褴褛,満头尘土,就道知路艰难,连忙头上拔一根金簪子、一双金戒指,悄悄递与云娘。云娘不肯受,乔倩女道:“也是咱姐妹们一点心,道知那里再得相会?” 云娘才袖了,大家拭泪而别。那苗六儿见看,明知是云娘,躲进舱里去了,一声锣响,妇人各进官舱。见⼲离不岸上扎营,密密层层是都帐房。到了五更,吹角起营,这大船上金鼓齐鸣,放了大炮,就是细乐悠扬,应着⽔声,吹吹打打开船而去。 乔倩女不敢出舱,推开一扇?子,望望云娘,垂泪而别。却说楚云娘在盐船里面,不消半月,早到汴京城门首。这是还张邦昌摄位,金兵乱走,没人拦阻。 先使幻音上岸,当铺里把金簪当了二两银子,打发了船钱,然后上岸,往城里找皇姑寺。六街三讪,走了几处尼庵,俱不对话。又走了一回,方找着了,进的二门,一群贫人正吃粥哩,道问了一声当家师⽗,见只长老过来道:“过往的师⽗,请吃些稀粥结缘。” 那幻音走的也饥了,看了看,有男女两席,子男都在厨外地下坐着,妇女在房里。个一大法炕,坐着位老婆婆,但见:发垂⽩蒜,面绉⻩纱。⾐服褴褛,残衲破袄露团花。笑语从容,拄杖蒲席多道气。 ⾼坐无贫婆之乞相,举止有大家之威仪。你道这一位老婆是谁?原来就是蔡京太师之⺟。只因蔡京为相时暴殄天物,作践五⾕,故有此报,原来这给孤寺与蔡京太师家紧邻,寺中有一长老,甚有道德,守的普贤行戒,不看经又不化缘,只领着徒弟们打草种田,拾这路上抛撒的米⾖菜根,大众同吃。 见这蔡太师一条阴沟,每⽇从寺前流过,些那剩米残饭、⽔面上的荤油有二三寸厚。长老取一竹笼,将这些粳米层层捞出,用几领大芦?t晒在殿前。也有些那南笋、香菌、⿇菇、燕窝,只用了嫰梢,俱撇在阴沟里。 长老每⽇都一一捞出晒⼲,一封封包讫,不止一年。及到金人将乱,蔡京⽗子俱贬了远恶地方。行至中途,取回正了法,把家抄籍。 那寺里陈米通计有十余囤,晒的⼲菜有几十篓。这长老也不肯自用,做了十数个木牌子,都写着“蔡府余粮”每十石米是一囤。 到了东京大变,这些权臣家贬杀抄没,人口俱亡,有只太师之⺟封一品太夫人李氏年过八旬以外,得因年老免罪,发在养济院,支月米三斗的。这些富民乞食为生,何况贫人。这老夫人左手掌一棍柱杖,右手提个一荆篮,向人门首讨些米来度⽇。 也有道知的,宁可吃,不肯给他碗米。那不道知的,和贫婆一例相看,谁去偢睬他?一⽇,行到给孤寺前,长老在正门前拾那街上残米。蔡老夫人走到面前,忙来问讯化米。 长老不忍得,细问缘由,才知是太老夫人,不觉慈悲,念了声“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”把那老夫人请⼊方丈,忙忙待茶。 又备一盘点心、一大盆粟米粥、一碟?Z的萝卜、一碟?Z椿芽。老夫人吃完斋待去,见只长老取出一本册子,上写某年月⽇收蔡府宅內余粮若⼲,通计有八十余担,⼲菜五十余篓。那老夫人点了点头,才道知福过灾生天不佑,官随禄尽命难逃。 长老合掌当胸:“禀上老夫人:此寺中有延寿堂,是接待十方老病大众的,如今不开丛林,久无人住,就请老夫人权住在此。把小门塞断,另开一门,招个一贫婆服事。” 指着寺中之陈米道说:“这原是蔡太师的口禄,还该太太享用。”老夫人道:“用这一囤十石也还用不了,其余剩的米,也就着施粥周济贫人,完了一场功果罢。”不二⽇,收拾起一所延寿堂来,支锅盘炕,请老夫人搬了住。 恰好街上有个一寡妇,无儿无女,情愿来吃现成饭,和蔡太夫人作伴。寺门挂一舍米牌,上写“残米留众,米尽即止”寺前立了个一茶棚,板凳十条、宽桌十张,摆些耝碗木箸。也有吃粥的,也有讨米的。东京城里善士们,见给孤寺有此好事,都来送米送柴的。 人心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